新华网武汉11月12日电(记者熊金超、黎昌政、黄艳)2002年,全世界人工饲养最成功的白鳍豚“淇淇”在武汉病逝,引发了人们对长江生态的担忧。10年之后,随着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世界罕有的淡水鲸类长江江豚再度遭遇“功能性灭绝”的威胁。种群规模日渐减小 江豚将步白鳍豚后尘?被誉为“长江精灵”的水中国宝长江江豚,与白鳍豚同属用肺呼吸的哺乳类动物,是世界罕有的淡水鲸类,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长江边居民大多有这样的记忆:头部钝圆、体形流畅,嘴部线条呈现一种憨态可掬“微笑”的江猪(百姓对江豚的俗称)在江水中翻腾、跳跃。
然而,近20年来,记忆中的镜头逐渐模糊,人们越来越难看到它的身影。11月11日上午,由农业部、中科院水生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共同组成的“2012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队”在武汉起航,开启长达40天的江豚“寻访”之旅。
此前,考察队10月下旬对鄱阳湖、洞庭湖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干流部分区段进行了小型考察。初步统计显示,鄱阳湖现有江豚约为450头,而洞庭湖约为90头。
考察队副总指挥、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说,与6年前相比,洞庭湖江豚数量大幅度下降,分布区域也缩小至东洞庭湖鲶鱼口至岳阳市水域。宜昌至武汉段发现的江豚非常稀少,有些原来的栖息地已找不到江豚了。
与江豚同时生活在长江水生哺乳物种白鳍豚,被誉为“长江女神”。6年前,来自中国、美国等7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联合考察队,经过39天的艰难搜寻,考察队没发现白鳍豚的影踪,白鳍豚从此被认为已“功能性灭绝”。当时的考察基本确定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800头,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2/3。
王丁说,近年陆续进行的小型考察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正以每年5.0%的速度锐减。根据2006年调查结果和下降速率推算,目前江豚的悲观估计可能已在1000头以下。令人悲哀的是,白鳍豚是在人们开始采取保护措施时悄然走向生态性灭绝的。专家预言,如不采取强有力保护措施,江豚很可能在2035年降至200头,达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标准。
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长期以来,人类在“黄金水道”长江的活动日益扩大,长江从某种程度上逐步从自然河流变成人工渠道。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等,使江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酷捕滥捞导致鱼类大幅减少,严重掠夺了豚类食物资源。遭误捕致死、电捕打死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长江流域每年都有大量江豚非正常死亡。
今年从3月3日到4月19日,洞庭湖和江西鄱阳湖发生多起江豚密集死亡事件,洞庭湖发现12头长江江豚死亡,其中9头集中在一周时间内被发现。专家现场调查后推测,电打鱼、螺旋桨、药剂中毒、食物短缺是造成江豚死亡的最可能原因。考察队技术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这些因素都使江豚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使江豚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加速了数量减少的趋势。
王克雄介绍,这次考察除了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区域之外,还将对主要支流、近年来有江豚出现并适合航行的水域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全面评估江豚种群数量、分布特征、受胁因素等,并对现有保护区保护范围、功能区划调整及可能新建保护区等提出建议。我们不能再失去江豚 白鳍豚的命运令人扼腕,江豚的命运则让人揪心。
江豚数量已少于大熊猫,是真正的“水中大熊猫”。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肖放在起航仪式上沉痛地说:“我们已失去白鳍豚,不能再失去江豚!”长江豚类作为长江生命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其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物多样性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王丁说:“如果长江无法让白鳍豚和江豚生存,恐怕在不远的将来也很难支撑人类自身的生存。”“未来10至15年是江豚保护的关键时期,如仍不能在拯救行动上有所突破,水中精灵江豚将步白鳍豚后尘,走向消亡!”专家的警醒振聋发聩。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的政策,加强江豚保护。
目前已建立6个国家级和省市级保护区,对江豚实行就地保护。肖放说,今后5年内,农业部将新建1至2个迁地保护区,有效缓解鄱阳湖和洞庭湖区江豚生存威胁。
《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即将出台,成为全面拯救江豚的行动纲领。但,长江豚类的生存环境仍不断恶化,濒危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王丁说,江豚没有天敌,人类活动是其生存最大威胁。
水污染、航运这些威胁因素近年来不仅没消除,有些还在不断恶化。“如果有一天,孩子们只能看到江豚枯黄的标本,我们会不会有负罪感?但愿这一天不会到来。
”王丁一脸凝重地说。
本文关键词:长江,江豚,生存,状态,调查,残存,或,不到,开元官网平台,千头
本文来源:开元官网平台-www.softwareforbad.com